导读:拼拼云从最初的的籍籍无名到供应链管理系统的突破者,正在一步步创新发展。
拼拼云数字化系统的从0到1之路
在拼拼云看来,最朴素的数字化方法就是「把物理世界的业务流程,用数字世界的表达方式抽象出来,并通过智能化代替人工有效传递信息」。
从0到1的第一步,就是弄明白系统到底怎样赋能业务?
2017年底开始招招募新人、搭建底层架构,2018年形成早期雏形,拼拼云1.0系统上线,基于云原生和SaaS微服务架构,从零代码开展自研开发平台。在这个架构中,王涛和团队一直跟业务部门紧密沟通,从不同岗位角色吸收不同需求信息,再用商业化的产品思路去抽象出来建模,逐步囊括了供应链核心的业务场景中的诉求。
抓住了几个主体——商品、客户、供应商、门店、工厂、物流,以及进销存、实物库存、采购订单、销售订单等主要数据模型后,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数据按照业务逻辑有机地串在一起。
弄清楚了基本思路,2019年,团队开始把业务流程从起点到终点进行拆解,按照业务模块把技术团队分为不同的项目组,开始了一整年的全力开发。每个项目组负责搭建各自业务的方案架构和流程细化,各模块、各系统和所有业务板块的关键节点整合由公司统一进行串联和决策。
2018下半年1.0系统正式上线,接入了第一个客户某某粥品牌。
系统从头到尾跑过一遍业务之后,项目组根据涌入的大量问题和反馈,不断进行优化。2020年年初,本该完成第二个版本迭代,但是突发的疫情导致大家不得不远程办公,在上半年经过重新审视各个模块架构,经过封闭、密集的远程协作开发后,顺利完成了第二个版本的迭代。
原本计划三个月的调研时间,但是调研后团队发现业务的场景数量更多,复杂程度更大。
量到了一定程度,业务复杂程度一定是指数级增加的。因此,在某些地方系统很少碰到的问题,在其他却频频发生,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更复杂的交付场景。例如,在上海,餐饮供应链主要存在四种交付方式——第一种,门店直接下单给供应商,隔天就送到门店;第二种,在小规模专业供应商进行半成品菜加工的食材,需要先把备好的货发到拼拼云的仓库,因为72小时短保期,存货仓库月台不需要实物入库,而是快速发往门店;第三种,加工食品要在工厂生产,工厂仓库的储存和运输时限也有很多约束条件,需要集货分拣给到不同门店,再由存货仓库网点配送到门店;第四种,大量由存货直接发到门店的各类物料,有时还需要在11米高的货架上精准移动货位,要在冻库快速按单拣货。
复杂的交付场景,远比销售数字的增加所带来的难度更大。因此,团队需要重新对大规模业务体量下会产生的问题进行反复优化。
经过最终调试,拼拼云的系统正式向全国推行。团队集中花了3-4个月时间,以每两周一个配送中心的覆盖速度,完成了全国20多个城市、30多个仓库工厂的数字化系统替换。
能够快速复制的原因归结于统一的数据收集和培训过程完全标准化,公司各业务单元统一组织业务人力投入,积极配合。在疫情期间,只需要安排少量技术人员去试运行现场,解决应急问题。系统本身是对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体现,APP界面的操作尽量做到简单,像微信、购物App等C端应用一样简单和人性化,一线业务人员就容易上手。
2021年疫情稍微好转后,拼拼云快速将自研的系统平台进行迭代升级,为下一步发展服务做出持续努力。
全国免费咨询电话
400-115-3431